八月底去了一趟北京。北京行短短僅四天,在幅員遼闊、熙來攘往的京城,因為行程緊湊、時間體力都有限度,最終沒能去往太多地方。
但慶幸在行中,擠出了些許時間造訪這裡: 位於三里屯的一家獨立書店、名喚「老書蟲」。在老書蟲停留的時間雖短暫一個多小時,但後座力綿長的書店印象、事隔近一個月後仍深深崁在心上。
老書蟲是一間複合式經營的獨立書店,店主是一名老外,因此店裡的氛圍、陳設、提供的服務都很洋派。座上客人也很多洋面孔,也許他們和店主一樣,都是在北京工作生活經年的異鄉人吧。感覺老書蟲之於這些洋面孔的異鄉人,就像一個同鄉、也是同好的俱樂部或聚會所一樣的存在與依歸。無論你在京城闖蕩生存上遇到怎樣的茫然失措或適應困難,抑或是心內有了難免的思鄉情緒,想要找一個同溫層般的shelter,well... here is it. 這裡就是了。賣洋酒、賣洋書、播放懷念的爵士或老搖滾金曲,席間迴盪的談笑聲是英語或其他歐語,是老書蟲給予我的、直接而深刻的幾個印象。
對於在大街小巷上,獨立於樓下樓下、或是開設在商場百貨內的書店,我近來的想法是: 如今、可能往後的世界,書店的存續仍將面臨莫大的挑戰,不論是獨立書店、還是連鎖通路型態的書店,儘管兩者運營理念及機制不全然相同,但說真的、所面對的經營考驗都是一致的。那就是: 現在、乃至未來的閱讀人口及習慣,依然繼續改變。心甘情願掏錢購買實體書的人還會有多少? 又,這些人會願意買、讀什麼樣的書呢? 其實,一樣的邏輯與現象,不光是在紙本出版品的閱讀、出版與銷售上存在許久,也進一步在網路世界上的閱讀中悄然發生著--主動閱讀、發表「有內容」的文字給讀者,這個行為本身,可能真的會逐漸演變成一件老派、褪流行、不合時宜的事吧...
以文字表達理念、分享資訊的人,在越來越百家鳴放的網路平台 (不管哪一種、哪一家所作的平台)上,發表以文字為主的內容式寫作,這種行為基本上就是帶些擇善固執的天真及寂寞的況味的。比起直播主、比起youtuber們,用文字發聲的深度與精準度有餘、但速度之慢與生命週期之短,比起用畫面發聲,卻明顯不足。當然,不能免俗的、最為現實的問題--發表文字在網路上,想要轉成實質的報酬,對於寫作者來說往往想得到、看得到、但經常是吃不到--這一部分,顯然也比不過用畫面大鳴大放的、所謂「網紅」型的自媒體經營者。不論平台發表機制怎樣被研發與進化、或寫作的人如何尋覓其作品的適切落腳處,很可能的結果: 寫作者在網路上,似乎終究難免走向曇花一現之途 (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而造成這結果的原因,除了如何「被曝光」的規則、還有「讀者到底有多少、在哪裡、願不願意付費看文章」等問題,也是決定寫作之人是否仍會不改其志地「繼續義務性地、義工般地寫下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