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完的昨天,其實遇到一件晴天霹靂的突發狀況,整個腦袋空白一片、當機許久… 因為原本早早與我約好11月在京都來趟比叡山修行一泊二食之旅的日本友人,悄悄在我電郵信箱丟了封出爾反爾的信,說好要上山修行的那個週末,她公司另有內部旅遊,所以走不開,得爽約了!先前email反覆確認過的洛北修行計畫,就這麼生變了…

    其實,公司的事難推辭,這點我完全可理解。但,11月中旬的京都,住宿一位難求、七早八早就得出手訂下來,通常提前3到4個月就開跑的線上預約訂房,從飯店到民宿,早就全數銘謝爆滿。對我這一介外國旅客而言,沒有及早確認,就很可能落得居無定所了!當下看到這個爽約,心頭自然不爽到最高點,原本擔心此朋友對於行程安排一事回覆不明快、我還曾私下訂過京都車站附近的民宿一晚當作預備呢… 怎知該友人後來跟我打包票已訂到依傍著琵琶湖的比叡山會館住宿,還盤算著要在那裡體驗寫經與打坐等禪修課… 我聽了她這麼一說,就把原本訂好的民宿,爽快地寫信退掉。這下子,隨著這麼一失約,總不能是我一個人去住房價不低的兩人房吧?!退掉,周邊又不見得有哪裡可住;當下,兩頭空,心也空、腦袋更是空空。

    從前讀書時,國中時代一位國文老師,很愛講「重然諾」三字,常耳提面命我們,做人處事要「重然諾」,如果沒把握作的到的事,可千千萬萬別輕易許諾在先;就算難以避免地要在約定後違背承諾,也必須慎重地道歉、提供完整的悔後補救,以表示對於承諾的一種尊重與負責。彼時古人沒有手機、沒有MSN與Facebook,一諾千金的場景與情義,總發生在口語相傳、聲氣相通、或是千里迢迢往返的書信出手與到手的每一瞬間。我常想,現代人溝通聯繫的管道與工具快又多,在這林林總總的聯絡渠道裡,符合「重然諾」的約定與計畫,卻似乎少了… 因為,三心二意、改懸易轍的出爾反爾與爽快的允諾,都可在彈指之間傳遞,已不需要在面對面、聲通聲的親身交流中兌現了,履約、失約、不約… 同樣的簡單便給,直逼氾濫的程度。

    日本朋友的失約讓我急如星火,雖然她email裡提到要幫我另訂住宿,但往返加起來高達10封電郵、最後換來一記失約,這樣的人我也不敢託付她幫我完成任何行前計畫了。誰想在旅途中一個閃失,就可能變成無處可休憩的遊民呀?六神無主下,直覺在MSN敲了敲當初幫我找住宿的熱心學妹,告訴她這個突如其來的失約、後悔我把她介紹的民宿預約給毀約了… 好心的學妹化身成小天使,一邊安慰我一邊開始尋覓那一天還有哪裡可以訂房,無意間,找出很有趣、但我可能鼓不起勇氣去住的First Cabin,一家提供類似加大型膠囊套房的旅館… 原來,京都也有這款的住宿呀!算是在失約所開啟的迷途中,讓我們開開眼界長長見識的一種獲得。

    後來,她幫我轉了個方向-眼看京都真的沒處可住了,何不改住大阪或奈良?是呀!我真傻,何苦一直困在難處不走出來?事事難料,本來刻意計畫與高度期待的洛北脫俗禪修、大轉彎地變成到大阪吃吃喝喝買買的通俗週末。學妹說,也許,讓妳去大阪血拼、吃美食,也是一種另類修行-因為,會在放縱與克制之間,有一番自我掙扎吧!我開玩笑自嘲說,我,畢竟乃是一介俗人!我到時候會努力吃喝買的!這就把大阪的房間給訂好了,空房還有,還有早鳥優惠,省了不少呢!開心、也放心。

    因為被失了約、而意外入了俗,週末在大阪「還俗」一陣子,爾後兩天的行程,還是得回已自行訂好的京都站附近飯店去住、在京都有氣質地玩耍。我又給自己開了玩笑-大阪的週末後,回到京都的後兩天,我就當作好好在京都滌塵、洗卻我在大阪可能會有的放縱吧… 這不也是一種修行麼?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林克孝日前山中遇劫意外身故,他窮其力畢其心、找尋沙韻之路的漫漫心路歷程,才在媒體因他的猝逝而群起報導下,給揭露而出。

    沙韻,一個日治時代時的台灣原住民少女,據傳在大好芳華時,在一趟替日籍老師送東西的途中,不慎失足落橋、墜入湍湍河水而逝… 有一說指她當場死了、也有人說少女並沒死、只是失蹤;甚有傳說,她在意外後大難不死、幸運獲救、但日本戰敗退守台灣後,國民政府接續統治的台灣社會下,肯定不見容這位日本殖民時代的愛國少女,沙韻只能避風頭、隱姓埋名大半生,神隱於深山內,低調孤絕、終至暮年…

    一場生死不明的原民少女意外,沙韻,就此搖身一變成日治時期的,愛國象徵。她的際遇,神秘如謎又悲戚。當時的日本因為她,拍了電影、更譜出一首傳世經年的「沙韻之鐘」,這也是很多中、老生代台灣人,孩提或青壯年時的聽覺記憶-月光小夜曲。

    在那個物資與科技均匱乏、沒有網路、沒有電視、沒有便捷複雜的人際網絡交錯的年代,單純地傳唱或聆賞一首歌-不管是透過旁人的口耳傳遞、或是透過老曲盤或收音機,收聽流洩出的每一個音符、每一串旋律、每一句吟唱,在在是難得的娛樂恩賜。也許,正因如此,這首歌之於長輩們,記憶深切、意味與情感格外深重。最近,我家老爸,就反覆哼唱月光小夜曲,欲罷不能-他說,這是他爸爸年輕時常掛在嘴邊唱的歌,他聽著聽著,就學會了。

    爸爸的爸爸愛唱的歌,傳到了爸爸的女兒,我的耳朵。隨手在youtube上搜尋,無意間找到這個版本,蔡琴沉穩感性的低音,配著寧靜如夜又如流水行雲的鋼琴伴奏,LP版本透著真空管發聲,黑夜裡獨自聽來,很是感動。果真,我也跟爸爸一樣,很快地學會了,一遍又一遍聽與唱,一種無盡的迴旋。

文章標籤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從何時開始,臉書給我一種寂寥感。

    登入臉書的頻度越勤,反饋到身上與心中的孤獨,便越見喧囂。

    可能是因為,我看到太多相熟、似熟與非熟之人,群起在臉書上,高調、鉅細靡遺地,分享著生活裡每一個節奏、每一寸光陰、每一站風景,前仆後繼,好不熱鬧。

    曾經,我也像他們一樣勤勞,照片或文字貼個沒完,反反又覆覆、絮絮又叼叼。

    在這樣的社群空間,密集地自我曝光,惹的有人以為我的生活看似很緊湊、朋友肯定沒少過;其實,我開始認為,恰好相反。

    看著自己臉書上,一長串達235個朋友的名單,簡直要啞然失笑起來,忍不住。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感流暢的爵士舞步、迷人到位的臉部表情、俐落軟Q的「一字馬」劈腿… 最重要的是,深情而醇厚的歌喉、唱到人心坎裡的動人功力,強勁依然。張學友,在他人生歲月已走過1/2世紀的此刻,累計已唱過70餘場的演唱會,並仍正持續巡迴中!

IMAG0252.jpg  

    昨晚進場前,小巨蛋外一旁的小攤位,人擠人、燈火通明。一片200元的復刻版CD,浩浩蕩蕩在小桌上一字排開,濃縮了張學友出片最密集也最顛峰的那一段歌唱生涯、也瞬間讓我聽與唱張學友的歌的青春記憶,排山倒海。復刻CD的封面與歌詞,看得出略粗的顆粒、猜想該是按當年寶麗金時代的專輯包裝、照copy而製成。我在攤位上抓起了1993年的《吻別》,毫無遲疑。回想那時,是一個沒有網路下載、沒有youtube、剛剛冒出雷射唱碟、而錄音卡帶仍在盛行的年代。這是一張在全台灣銷量衝出史上最高、破百萬張(達130萬張)的專輯,全球總銷量達400萬張;我也是從那一年起,開始仔細且認真地去記憶去品味,張學友這個聲音-我對張學友最早的記憶點,其實是國小時,從收音機聽來、有點模模糊糊、但一聲聲情感強烈而盪氣迴腸的《Amour》呢!

    1313813575956.jpg  

    抓著復刻版CD與小海報進場前,我和妹妹在小巨蛋內小走半圈,發現其中有不少看似與我們年齡相仿或更長一些、也等著進場的歌迷們。大家的眼神都好閃亮、好興奮、好青春無敵。畢竟大家等了好久,三個月前在網路上搶秒殺票也是搶到頭痛眼花心揪成一團,才得以踏進這一場與歌神久別重逢的演唱會呀!我們在小巨蛋的馬路口、以及小巨蛋的側門邊,先後遇到兩個中年男女,一個是趨前問:「嘿,想聽嗎?妳們要票嗎?」另一個阿桑則是鬼祟地問:「ㄟ,妳們,手上有多出來的票嗎…?」我們有點啞然、緊抓著門票的老妹是既狐疑又緊張,這兩人,男的肯定是想賣黃牛票的;但那位阿桑,到底是單純想碰碰運氣、買票進去聽?還是想左手買進門票、右手再轉賣門票藉以發一頓黃牛之財?從遇到這對可疑的黃牛,或許可窺出,歌神闊別台灣舞台多年後的駕臨,迷人的力道,有多麼強勁了…

    IMAG0253.jpg  

文章標籤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14 Sun 2011 15:31
  • 繽紛

    上週五去校友合唱團練唱,唱完後在座位上偷閒一小陣閒聊,學妹W說,我的手「好繽紛」。

    很特別的形容詞… 其實,我從不作華麗繁複的美甲、最近也沒塗顏色很勁爆的指甲油 (有一陣子的我,是的,老愛在指甲上塗些深紫、酒紅、純銀等重口味的顏色!),當晚我擦著的裸膚色指甲油、其實微微開始斑駁了呢… 到底我的手,哪來的繽紛呢?後來她指了指,我指頭上那三只亮晃晃的造型小戒指,我才恍然大悟。

    我是個不習慣「空」的人。於是我習慣用很多顏色或小東西,填滿我自己。

    辦公桌、房間、臉上的妝、身上的衣服、從手到脖子與耳朵、包包上的把手或拉環… 到處,都可以不知不覺搞的很繽紛。有天匆匆忙忙奔出門上班,才發現自己手指上空蕩蕩一個戒指都沒帶、連手錶都給忘了戴上、耳垂也沒了亮晶晶的閃爍與搖動的垂墜感,只剩下脖子上一小串好幾天都沒拔下來過的K金細鍊子隨身,那天的我,竟感覺赤條條、空空如也到想逃回家躲好呢!

    其實我也很欣賞、甚至已經帶著崇敬與佩服的心理,去worship所謂極簡、無印良品式的素淨之風。可自己總是出落與此風背道而馳,總在莫名地錦上添花!

    有一陣子公司說要厲行「5S」運動,這可把我嚇壞了-甚麼都要收的乾淨工整不偏不倚,活的出淤泥而不染也似的,this is NOT SO ME at all... 幸好,只是大原則要求我們別讓雜物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簡單說,就是別讓工作空間看起來是個可專心效率工作的場域也就是了。呼!我鬆口氣想,把我那一桌的五顏六色排出一個邏輯或一些中心思想、擺出個「主題」來,應該也算通過了吧!?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格蘭暴動,由倫敦(London)開頭一亂就是整整三天三夜,並一路擴散到伯明罕(Birmingham)、利物浦(Liverpool)、曼徹斯特(Manchester)、布里斯托(Bristol)、諾丁罕(Nottingham)、與里茲(Leeds)等城市。表面上,這是一場"Riot"、外電媒體均以"UK Riots"這個字眼,來定調這場令英國人自己與世界諸國人都看到傻眼的暴亂;但,我認為,裡子其實是懷抱相似集體情緒的民眾,齊上演了一場藐視法治與目無警紀的"Looting"--意即惡意劫掠、趁火打劫。

    BBC這幾天的報導有一篇"What turns people into looters?" 吸引了我的目光。很多時候,追究眼睛看到的現象背後,到底是甚麼在驅使、在推升現象越演越烈,更是我想關注的重點。報導文中一段: '...looting makes "powerless people suddenly feel powerful" and that is "very intoxicating...'(劫掠讓沒有能力的人頓時感覺自己強而有力、那是非常令人興奮的),讀的著實令我驚心。值得一提與深思的,是這篇報導的最後,有一專家的看法: '...most of the rioters are from poor estates who have no "stake in conformity", who have nothing to lose...'(大部分的暴民來自貧窮階級,他們一無所有--既無既得利益、也沒有甚麼可以失去的),人,之所以去成為形象失控且脫序的暴民,我想絕非他們生來就想要當暴民,一定是有些甚麼因素,讓這些好手好腳、渾身是勁是膽的年輕人,決定群起把力氣出錯地方、讓洪水猛獸般的情緒變成凶器,不惜豁出去、哪怕一個國家應有的朝氣、尊嚴與信心,就此被萬劫不復地扼殺?

    這幾天,同事與家人紛紛問我: 為甚麼英國會變成這樣? 英國人,不是很有禮貌嗎? 英國不是一個法治國家嗎? 明年正打算去英國玩、看奧運呢... 未來這國家,還能去嗎?

    是的,任何既定的印象與對它未來的疑慮,都是可成立的。但我想說,某種程度上,許多我們對英國的理解,很可能都是過去的事與價值了。時間與空間上的距離,會帶來認知與記憶上的錯覺與美感--這是我觀察到不少台灣人看英國的眼光與心態,最常出現的,一種誤差。

    目前,至少就這場暴亂來看,亂源始自倫敦、逐漸向英格蘭中部、西部蔓延,且看來多屬較多外來移民與多種族聚集、藍領階級較多、工業發跡的城市,尚非擴及全英國 (很多時候,包括我們的媒體,都很容易不自覺地混淆「英國」與「英格蘭」的差異,播報足球賽事時會搞錯不打緊、討論其他事件時也常混為一談)。不過,這件令人遺憾與震驚的暴亂,背後隱藏的群體躁動不安的情緒,未來會否跨越England的範圍,惹得Wales甚至Scotland等區域,也一起滿地開花地淪陷? 沒人敢打包票說絕對會或絕對不。因為,如果一國的經濟體質積弱不振過久,政府又苦無對策、或是推出的對策反倒成為對付人民甚於施惠人民,這會讓長期處在安逸狀態 (講白話,就是過太爽) 的民眾難以忍受;更讓因社會長期貧富不均及階級之分,而始終無法翻身的中下階層,勢必立馬跳出來發怒與反抗,索性去「轉型」當造反有理的暴民。

    五年前的八月此時,我隻身帶著快30公斤的行囊,踏上全然陌生的英國土地、進駐素昧平生的Nottingham,展開為期一年餘的留學生涯。還記得,那一年的八月,希斯洛機場正受到疑似恐怖組織的威脅,所以出入境提高安檢、嚴加戒備,我在略帶肅殺氣氛的清晨降落英國、帶著緊繃的心情而來。五年後的這一天,從各新聞報導上看到滿目瘡痍的暴亂後的倫敦、還有5間警察局被惡意砸毀的Nottingham照片,心中,不意外、卻仍不免依舊的緊繃與百感交集。Nottingham是全英犯罪率最居高不下的城市,還曾因為槍擊案多被開玩笑戲稱該改名成"Shottingham",但我在這座城市曾經的生活,幸運地沒有遭受到直接的不平靜。即便如此,期間,仍間接時有所見聞搶劫、貌似吸毒的年輕人晃神漫步大街上、小偷闖空門、人行道上滿地的碎酒瓶玻璃、被打爛的電話亭或店櫥窗、半夜遠處傳來的槍聲與酒鬼的叫囂... 在一年多的生活記憶裡,這些,的確是出現過的! 住在市中心、鄰近學校的集合式宿舍的我,與危險區域的距離其實頗遠,但仍不免接觸到這種種,這是在台灣未曾經歷的光景。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9 Tue 2011 00:29
  • 成長

    這陣子,特別強烈地想「重整」自己的人際圈圈。不一定要擴充的多大、也沒有絕對要徹底洗牌、汰舊換新;只是純然想要「有點不一樣」。

    很多很多年前,記得是讀高中的時候,我所在的純女校的環境裡,班級上總像歷史課本的群雄或藩主割據那般、細分成好多小圈圈,一個個像自轉星球、像小宇宙,各個自顧自地轉著,相互間沒有交集、偶然間也許會互相欣賞般地對望一下,然後各自進行著小團體內的種種美麗、快樂與悲傷。偶爾,會聽聞到某個小圈圈裡的某某和某某,好像吵架翻臉了、還是怎麼了… 或是,哪群人跟哪團人是彼此看不順眼的… 之類的微妙人際變化,好像地球上的諸多板塊,平時相安無事地穩定著各自的範圍、守著自己的位置,但稍有波瀾起伏、便牽一髮動全身地推壓擠升起來,有種天崩地裂的山雨欲來況味。

    我曾認真地經營小團體,一如班上絕大多數的女孩們那樣。儘管我個性大喇喇又直爽,本質上我是厭煩這種小裡小氣的人際遊戲的;但,身在由一堆小格局拼組成的團體中,除非離群索居、樂意擁抱並無所謂於,一個人的孤獨,當時的我,是不能免俗地要被動或主動選擇,去待在其中一個小格局裡頭的… 直到,我在我的小圈圈裡被迫成了「局外人」,莫名地被我自以為很穩固的小團體中的一個同學,刻意疏遠、判了出局的那一刻起,我除了不解與難過、還對自己往後的人生立志-此後要不偏不倚、自在又瀟灑地做人處世,別太認真去搞甚麼小圈圈了,尤其是跟一堆心思太細膩、有太多祕密的女孩們牽扯!

    所以,高中以後、乃至今日認識的朋友們,總不乏有人覺得我其實是有點distant的,在人群中,看似很近、其實很遠;表面個性簡單直接、但又不是很容易深入瞭解… 我想,這是我自己在人際上長期「自我控制得宜」,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導致的結果吧。

    當然,也沒那麼孤僻,我還是有一兩個感情很熟很熟、維持很久很久的小圈圈,直到今日還存在,沒有像高中那一年的那一小圈朋友一樣那樣,莫名地說散就散,再也不能成圓。

    但是,我最近開始發覺… 我開始懂得,當初疏遠我的高中同學,她的起心動念,究竟所為何來了!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中畢業後不再升學、浪跡美國時曾當過工地工人,回日本當起書籍商開設移動式二手書店、五年前接下雜誌《生活手帖》(暮らしの手帖)總編輯一職的松浦彌太郎,生活歷練特殊、自在而豐盈,是我一向極度欣賞的文化界工作人。最近他出了一本「商業書」令我驚豔,沒想到工作及生活的性質與意向,向來自由、非主流、有時又有點天馬行空地令人替他捏把冷汗的松浦,竟也提筆寫出一本,到書店時會在商業書平台上看到的書-《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松浦彌太郎的舒服工作術》(松浦弥太郎の仕事術),不免,深度引發我的好奇心,下班立刻跑到自家書店買回家拜讀,想知道松浦如何談工作…

松浦彌太郎的舒服工作術.jpg  

    松浦在書中,分享他的工作習慣,實在令我激賞到此後想奉為圭臬、身體力行一番!但,我想,他的工作之道,可能會讓另一些「所謂的」上班族(特別是台灣的)傻眼吧-諸如:上午不打開電腦、不開會議、刻意與工作上的人保持距離…等等,我相信,在在都是大大相反於多數台灣上班族們在職場上的行為與思維模式的。

    說真的,儘管有多麼不主流,我依然要義無反顧、舉雙手雙腳,贊成松浦看待與處理工作的態度與哲學。特別是松浦在書裡強調-要與常保新鮮的人來往、同時也切勿忘記每天更新自己,堅持上班族必須善於也積極於休假時間的玩樂,會玩樂的人,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到更好… 環顧自己與他人闖蕩工作圈的職場心得,我發覺,這些正是當今不少台灣上班族不很擅長落實的一塊。

    很多人工作總是超時、接二連三地開會或應酬、三餐注定不定時不定量、上班打卡制下班卻總是責任制、一天的生活作息就此大亂… 在日復一日的大亂中,依舊強打精神拼命上工。從踏入職場至今,不知已聽或看過多少阿信般的上班族,血淚汗斑斑的其人其事。大多數的他們,也許職銜節節高昇、薪資與配股越來越多,工作內的時間當然是百分百地工作,而工作以外的時間則拿來看病吃藥,少數就連想放鬆去玩一場,卻毫不知方法與門道,就算難得抽空與人聚會相聊,開口閉口竟然也下意識地三句不離工作,可能手機響起來也是得回應工作相關的事務,好悲哀啊!

    對工作太超過身心極限地付出,身心想當然爾也會很超過地對付你-我選擇認真思索、驚覺重整人生價值天平的必要,到底是人生在世,工作可以被當作一種玩樂嗎?這世上有可以把玩樂當工作來做的好事嗎?人,究竟是為了開心玩樂而努力工作、或是為了更有效率地工作而認真玩樂?   

文章標籤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my Winehouse, found dead, aged 27"-映入眼簾的BBC News首頁影劇要聞,竟是Amy Winehouse被證實陳屍於倫敦公寓裡的消息,那張她梳著一貫的高聳蜂窩頭、勾著濃黑翹的復古寬眼線的照片,伴著一行簡短死訊,在晴空朗朗、一派悠哉的週日早晨看來,不免突兀與悵然。

Amy Winehouse.jpg  

    是的,1983年9月出生於英國倫敦的Amy Winehouse,在快滿28歲前的7月,以27歲的英年離世。已有媒體開始聯想到,由一群全在27歲遽逝的藍調或搖滾音樂人「組成」的「27俱樂部」(the 27 Club, also known as Forever 27 Club, or Club 27),於是,又多新添了她這一位「新成員」」。這些「成員」,包含有因為吃了過多安眠藥而窒息於嘔吐物的電吉他先驅Jimi Hendrix、有疑似海洛因吸食過量而逝的嬉皮年代靈魂與搖滾天后Janis Joplin、飲彈自盡的超脫樂團創團靈魂人物Kurt Cobain… 綜觀他們的死因,不外乎毒或酒對他們身心的控制與戕害,他們或許在超乎尋常人的身心狀態下,讓自身過人的才氣推升並發揮到極致、卻也因此同時腐蝕了肉體與心靈的健康,在半醒半夢的迷醉間,死亡、並從此帶給世人一串驚嘆號與問號。

    Amy Winehouse在2007年奪下全英音樂獎的那時,我在英國;那應當是她芳華正好、前程似錦的顛峰。那時,大街小巷的店家裡流洩的音樂,不是Lily Allen的"Smile"、就是Amy Winehouse的"Rehab",我偏愛Amy迷離的煙嗓子,一條粗粗啞啞卻能直搗靈魂深處的聲線,讓我染上一種聽了就難以忘記的癮。

    她的聲音聽來是懶懶地、飄著幾許不經意,卻也透露一股堅定,唱著:They tried to make me go to rehab, I said 'No, no no'. Yes, I've been black but when I come back you'll Know, know, know... 現在回想,才驚覺這首讓她一炮而紅的歌,透出幾分端倪。或許是個始終不打算清醒、也沒想過調整她自己走出來的風格與人生步調的人吧… ?!儘管,多數世人看她短暫的一生,也許,會幫她落一個'Her life is in a mess'的寥寥短評、附上一絲絲嘆息、以及對她形同自己玩完自己的人生的悲劇性死亡,有那麼一點點不敢恭維的想法;但,回顧那些不知是誰、用何種心態去組成的「27俱樂部」裡頭的,早逝的鬼才音樂人,可以看出-不管是酒精、安眠藥、子彈還是海洛因… 被這些罪孽深重的毒藥,提早被帶到生命盡頭的他們,在流星一般的在生之年中,不瘋魔不成活地,用生命、用熱情、用天分、甚至是把人生經歷過的挫折或自卑或傷痛當養分,燃燒出你無法否認與拒絕的,一首首傳世經典、或是一縷精神、一身傲骨、一種態度、甚至是活出了一個時代。

    此後,每當我有機會再聽Amy Winehouse唱的Rehab及每一首歌時,我想,我會只專注在,有著她性感聲音陪我在英國,窩在宿舍熬夜讀書、或在大街上shopping等等的回憶,她的聲音、她的迅速成名與墮落、她的才氣、她的人、以及我的一小段青春,一個時代。

文章標籤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喜歡這個角落~~當初住在這裡的爵士家眷中~有人就是這麼地倚坐SALON裡,伴著花香與窗外靜謐景色作畫的吧!.JPG

    這一個多禮拜的上班時間,緊繃又忙碌。之前下單的貨,前仆後繼地搭船搭飛機來了,等著我檢核與分配;接下來則是搞不太清楚要衝刺業績、作大市場還是塞爆庫存用的貨,等著我在無盡的雙眼昏花與鍵盤數字鍵上的彈指間,討論、挑選並下單。同時間,還要忙著年中被考核,檢視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工作指標,又遁入一堆無窮盡的數字與文字遊戲…

    驚覺,那些都是幫別人算鈔票與規劃的舉措罷了,就算我把那些數字衝的再高再驚人、未來的計畫如何地因此變得宏大… 終將都不是我個人所有的,總有些隔絕感與不切實-至少,也沒有因此可多拿百分之幾趴的加薪啊。但,可確知的是,我越來越沒有時間,純然地幫自己下order或作作夢了。

    越是為五斗米而忙,腦海中越是爭氣(或是不爭氣?)地浮現,在英國生活讀書的那一年,每一個我留下足跡、捕捉畫面的地方。那一年也是緊湊與繁忙,為學業而辛苦、也為了四處遊歷而奔走。不同的是,那每一分每一秒的努力與堅持,都是為了自己、而且全數回饋在自己的生命裡,有感動、有值得記憶與珍惜的價值。

    只要給我一扇風景美麗自然的門窗、一張質樸的木桌與一把設計簡單的木椅、滿桌的馨香鮮花、一盒五顏六色的調色盤、幾支筆、一本能隨意書寫塗鴉的簿子,在一個通風舒暢採光明亮的安靜房間,閒情逸致輕鬆可得、一股單純成就自己的快樂與滿足感,自然就來了!這一幅心之嚮往的風景,在四年前離開英國前夕,隻身前往的一個公爵居所Wollaton Hall拍得。我慶幸我拍下了它,在往後不知為何而忙的日子裡,時時可拿出來念茲在茲地想念與惕勵自己-我,胸懷無大志;但只求,閒情逸致!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