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格蘭暴動,由倫敦(London)開頭一亂就是整整三天三夜,並一路擴散到伯明罕(Birmingham)、利物浦(Liverpool)、曼徹斯特(Manchester)、布里斯托(Bristol)、諾丁罕(Nottingham)、與里茲(Leeds)等城市。表面上,這是一場"Riot"、外電媒體均以"UK Riots"這個字眼,來定調這場令英國人自己與世界諸國人都看到傻眼的暴亂;但,我認為,裡子其實是懷抱相似集體情緒的民眾,齊上演了一場藐視法治與目無警紀的"Looting"--意即惡意劫掠、趁火打劫。

    BBC這幾天的報導有一篇"What turns people into looters?" 吸引了我的目光。很多時候,追究眼睛看到的現象背後,到底是甚麼在驅使、在推升現象越演越烈,更是我想關注的重點。報導文中一段: '...looting makes "powerless people suddenly feel powerful" and that is "very intoxicating...'(劫掠讓沒有能力的人頓時感覺自己強而有力、那是非常令人興奮的),讀的著實令我驚心。值得一提與深思的,是這篇報導的最後,有一專家的看法: '...most of the rioters are from poor estates who have no "stake in conformity", who have nothing to lose...'(大部分的暴民來自貧窮階級,他們一無所有--既無既得利益、也沒有甚麼可以失去的),人,之所以去成為形象失控且脫序的暴民,我想絕非他們生來就想要當暴民,一定是有些甚麼因素,讓這些好手好腳、渾身是勁是膽的年輕人,決定群起把力氣出錯地方、讓洪水猛獸般的情緒變成凶器,不惜豁出去、哪怕一個國家應有的朝氣、尊嚴與信心,就此被萬劫不復地扼殺?

    這幾天,同事與家人紛紛問我: 為甚麼英國會變成這樣? 英國人,不是很有禮貌嗎? 英國不是一個法治國家嗎? 明年正打算去英國玩、看奧運呢... 未來這國家,還能去嗎?

    是的,任何既定的印象與對它未來的疑慮,都是可成立的。但我想說,某種程度上,許多我們對英國的理解,很可能都是過去的事與價值了。時間與空間上的距離,會帶來認知與記憶上的錯覺與美感--這是我觀察到不少台灣人看英國的眼光與心態,最常出現的,一種誤差。

    目前,至少就這場暴亂來看,亂源始自倫敦、逐漸向英格蘭中部、西部蔓延,且看來多屬較多外來移民與多種族聚集、藍領階級較多、工業發跡的城市,尚非擴及全英國 (很多時候,包括我們的媒體,都很容易不自覺地混淆「英國」與「英格蘭」的差異,播報足球賽事時會搞錯不打緊、討論其他事件時也常混為一談)。不過,這件令人遺憾與震驚的暴亂,背後隱藏的群體躁動不安的情緒,未來會否跨越England的範圍,惹得Wales甚至Scotland等區域,也一起滿地開花地淪陷? 沒人敢打包票說絕對會或絕對不。因為,如果一國的經濟體質積弱不振過久,政府又苦無對策、或是推出的對策反倒成為對付人民甚於施惠人民,這會讓長期處在安逸狀態 (講白話,就是過太爽) 的民眾難以忍受;更讓因社會長期貧富不均及階級之分,而始終無法翻身的中下階層,勢必立馬跳出來發怒與反抗,索性去「轉型」當造反有理的暴民。

    五年前的八月此時,我隻身帶著快30公斤的行囊,踏上全然陌生的英國土地、進駐素昧平生的Nottingham,展開為期一年餘的留學生涯。還記得,那一年的八月,希斯洛機場正受到疑似恐怖組織的威脅,所以出入境提高安檢、嚴加戒備,我在略帶肅殺氣氛的清晨降落英國、帶著緊繃的心情而來。五年後的這一天,從各新聞報導上看到滿目瘡痍的暴亂後的倫敦、還有5間警察局被惡意砸毀的Nottingham照片,心中,不意外、卻仍不免依舊的緊繃與百感交集。Nottingham是全英犯罪率最居高不下的城市,還曾因為槍擊案多被開玩笑戲稱該改名成"Shottingham",但我在這座城市曾經的生活,幸運地沒有遭受到直接的不平靜。即便如此,期間,仍間接時有所見聞搶劫、貌似吸毒的年輕人晃神漫步大街上、小偷闖空門、人行道上滿地的碎酒瓶玻璃、被打爛的電話亭或店櫥窗、半夜遠處傳來的槍聲與酒鬼的叫囂... 在一年多的生活記憶裡,這些,的確是出現過的! 住在市中心、鄰近學校的集合式宿舍的我,與危險區域的距離其實頗遠,但仍不免接觸到這種種,這是在台灣未曾經歷的光景。

    從那一刻起,我就開始意識到,沒有「日不落」這回事,日早已落了-這不是一個如我過往想像、如我過往印象中,那麼美好的國度;這是一個躁鬱的國度。

    一位從加拿大來英國發展十多年的老師,曾告訴我,在她來英國教書的頭幾年,曾有一度很低潮、很想收拾行李丟出辭呈離開在英國的工作崗位、看看是否也能順便甩脫她曾在這裡工作上遭受過的暗暗排擠與歧視--包括她一口偏美腔的英文,竟也曾經是英國同事調侃她的點!這一段談心,至今我仍難忘;我沒想到,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先來後到以及身分地位來歷等等,在英國的社會裡,是多麼地關鍵,有時甚至可以很要命。這一刻起,我的英國印象,又被多增添上幾筆不一樣的顏色。

    一位住在我隔壁的宿舍室友,來自貧富差距極大、政府極權高壓統治而生存條件險惡的奈及利亞。學純美術、專攻油畫創作的他,渴望學成後繼續留在相對較自由與民主的英國發展他的藝術生涯… 但在我們學期結束、各奔東西的前夕,那男孩說,他不確定英國是否是他可以長期居留的歸所,他委婉說,他想改去美國發展、那裡可能比英國友善與開放,會是一個比較能包容他這個非洲人的地方… 說的時候,男孩眼中閃過的是對現狀惋惜、對未來又飄移茫然的眼神。

    為甚麼,偏偏在此刻,這兩位我在英國認識相處一年、對英國有著類似幻滅感的老師與朋友,他們的心聲,在我心頭響起來?

    與同事A討論這回暴亂在亂啥?A說-經濟差,也許是原因,但非單一因素。可能只是個近因、是條導火線;真正的大問題,是長期隱藏於英國社會的階級、種族間的差異心,現在搭配上了經濟面種種受益與失利的不平衡,所以人們複雜而深沈的心煩意亂,形成反社會的思潮,終究一股腦地被狂掀而起。

    我想A說的對。不是只有英國有此問題… 貧富、社經階級懸殊又分明的社會中,弱勢者無法鹹魚翻身、就連中產階級也快消失,年輕人畢業等同失業還兼一身還不完也不知怎麼還的負債、直接擁有看不見未來的人生… 這難道是英國獨有的問題嗎?台灣,又何嘗沒有類似問題?

    似乎整個世界都在走向這個方向,因此而躁鬱著,當我們一味地追求很多經濟數據的成長、不斷地在數字堆中作比較作文章、為此高來高去又患得患失之餘,有誰注意過數字之間的「差距」、看出「差距」可能招致的社會問題?一個社會若存在太多差距、而人群面對差距時又缺乏包容與理解的耐性,是無法寬心地快樂、且注定會走向忿忿不平的躁鬱中。

    誰,會是下一個,躁鬱的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