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理工大學的一項研究調查發現,對左鄰右舍製造的噪音(近所の騒音、例えば:ドシン音〔小孩的腳步聲〕)的不滿指數,其實與敦親睦鄰的程度有著極微妙與緊密的關連。
 
    研究發現,與鄰居保持著自掃門前雪、老死不相往來的冷互動的公寓住戶,一旦聽見天花板傳來腳步聲或物件移動摔落的聲響,心底直覺地升起厭煩或怒意的指數高達八成六;但若是與鄰居保持一見面會互相打招呼的點頭之交,遇到頭頂上鄰人發出的悶悶噪音傳出,心生不滿指數大約是七成多。不過,一旦與鄰居打破敷衍粗淺的泛泛之交(挨拶だけ),更進一步結成相識相知與相惜的朋友關係(お知り合い/顔なじみになる),住戶對天花板傳出的任何異常聲音,則明顯地不予在意了,此時對鄰人噪音的不滿度大幅降低至不到五成(47%)!(這個調查結果,揭自2008年4月4日放送,日本NHK的「ご近所の底力」〔自譯:鄰居的神奇影響力〕節目「もう限界!マンションの騒音」〔再也受不了!公寓樓房噪音〕專題介紹)
 
    房屋建築結構,不論在隔間的構築上如何強化翻新,其實都無法百分之百杜絕鄰人在生活起居上在所難免的噪音。拉椅子移桌櫃、小孩子的追逐嬉鬧、掃除清潔的乾坤挪移與翻箱倒櫃…太多機會與場合,我們不斷地發出聲音讓他人接受、也同時接收別人發出的聲音;在耳聰目明的狀態下,很難對周遭的一聲一響一草一木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研究的人員並同時提醒,人的耳朵其實是有選擇性地聽取與在意一切聲響的,亦即假設你很介意地板摩擦聲的出現勝過於敲擊聲,那麼你的耳朵對地板摩擦聲的察覺,就會遠遠敏感於敲擊聲,而對此不滿的指數也會相對提高。特別是如果這是產生於你所不在乎甚至頗為排斥的人之手時,一旦被你知情,你會更厭惡氣憤,認為這一切彷彿都是故意挑釁的無端折磨。
 
   研究人員特別鎖定一棟位於東京江戶川區,裡頭關係疏離、對鄰人噪音不滿度很高的公寓住戶,專請上下層的住戶們齊聚一堂、彼此自我介紹、瞭解來歷,言談交流中,這些相見不相識,平時起居完全兜不在一起、只有聽到彼此噪音時才會互相暗自咒罵抱怨的人們,才開始打破心內的藩籬與對彼此的刻板成見;幾週固定的「約會」交流之後,他們的關係不再只是單純地被「那個總是愛跑跳吵鬧的樓上的野孩子」或是「那個老愛在我頭頂上搬東搬西存心想把我吵死的某人」痛苦地制約,反而因為相識相熟間知道了彼此的背景與生活習慣,在幾次社區交流活動中慢慢建立了感情。從此,這些上下層的住戶們紛紛表示,以往天花板嗡嗡咚咚的吵雜聲,似乎不藥而癒般地,再也聽不太到、或是「難得」地聽到了也不會太在意!
 
    比如,一對年近七旬的老夫婦本來對頭上天花板「運動會賽跑」般的蹦跳聲很頭疼,但知道那是樓上住的是一對可愛活潑的小兄弟後,子女都不在身邊而難掩寂寞的老夫婦,在每次與小兄弟的會面中,從他們身上,看到年幼稚嫩的可愛、參與他們迅速成長的每一個表情與腳步,年老的落寞沈寂頓時大減,生命中彷彿又重燃活力也重溫兒女圍繞膝下、依賴自己的那段溫馨過去…從今而後,一聽到頭頂上的天花板又傳來陣陣追趕跑跳蹦,老夫婦的表情不再是「怎麼又在跑了!?」的孰不可忍,而是「這對小兄弟倆又在開心地玩耍囉!」的會心一笑。
 
    現代都市裡,厚實鋼筋水泥牆築起的、鴿籠般櫛比鱗次的屋舍樓房,除了壁壘分明地劃分生活場域、俐落地為大家樹立起專屬於己的疆域外,也遺憾地將原本該是可以相濡以沫的溫暖人心給一刀兩斷。鄰居的耳朵,在需要傾聽的脆弱孤寂時刻冷漠地裝聾、卻又在渴望寧靜的自適自得時候敏感地怒豎。心防,其實正是周遭聲響,對自己的一雙耳朵,究竟是天籟還是噪音的關鍵-打開房門,才能破除心防!於是鄰居的耳朵,也自然不會再因為無止盡的挑剔猜疑,困住鄰人也為難自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