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自己,才能撫平傷痛。」《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這部已在國外得獎連連的電影,在台灣上映了,片商用這麼一句話、試圖定出這部片子的基調。
電影中,律師對Lee說的:「Lee,沒有人能體會你的痛心經歷。」我想那律師說的極對。人生中,各種悲傷、心碎的時刻及場合裡,慘劇的「主角」(或更直白地說說「苦主」也行)以外的任何人、都無法做到所謂的「感同身受」--即便,那些與主角有著或多或少、或簡單或複雜的關係與情分的任何人,表情盡是悲憫、嘴上反覆囁嚅以「我很遺憾、我能感同身受…」聽在苦主耳中,都只會是無濟於事的場面話、只能是說不進苦主心坎底的虛矯心裡話罷了。
"Manchester-by-the-Sea"是美國麻州一個靠海的小鎮,也是故事主人公李.錢德勒(Lee Chandler)的家鄉,一個本應該最能貼近與關照自己的內心、卻又殘忍地把自己的心狠狠撕裂過的地方。家鄉,原則上該會是讓每個人心心念念的;但,對有些人來說,家鄉卻是不願靠近、只想逃離的...
選擇刻意逃離家鄉的Lee,遠走高飛的理由,無非是想斷開在家鄉曾發生的一切乖離與隨之襲來的哀傷、或者無力的愧疚感。不過,故事中的Lee卻顯然處處呈現出他始終不曾從自己內心的長期困苦掙脫過。
困在自己的深層悲傷中,究竟是不可自拔的不得不? 還是一場自願溺水? 對Lee Chandler來說,也許兩者皆是,但比較接近自願溺水--Lee的身邊眼前,並不是沒有過幾個浮木或救生圈的存在,試圖朝向自己漂進靠攏,但他自己卻總是將之猛力推開、讓自己與他們的關心或拯救(不管是出自表面工夫還是發自真心相助),越漂、越遠...
可,那解不開的心結、扯不清的情仇、甩不開的傷感,並未真正遠離Lee... Lee還是被自己的內心傷痛給團團圍住,放任自己無以為繼地載浮載沉,持續朝探不見底的憂鬱深淵,向下沉溺...
至親的驟逝(Lee的哥哥),與曾親暱的人的別離與重聚(Lee的前妻與侄兒),自己對家鄉與往事的逃避、梳理與重返,層層密密地交織出這個好看、深刻的故事。
很多人在安慰別人時都會如是說--時間,會帶走、甚至會治好一切的傷痛。我始終以為那是錯的,時間帶不走的東西,遠比你我想像的多,而傷痛,正是其中最棘手、最該死的一種!
「所以... 你會徹底消失嗎?」Lee的侄兒問他的叔叔Lee。
「不... 我這樣安排是為了讓你能繼續待在這兒。他們很歡迎你、他們愛你...」Lee說。
「... 我知道... 但,你為何不能留下來?」侄兒追問。
「別這樣,Patty... 我沒辦法擺脫往事,我... 我克服不了...」
終於。最終Lee還是表明最後的心跡,因為兄長的死而被召喚回到家鄉,在返鄉料理後事與重新面對傷痛往事中的人事物的過程中、其實也重新檢視長期困在傷痛中的自己;而最後,他還是決定要遠走,只是,這一次的離開,Lee的心態或許已與那悲傷初始時的「逃避」,有所不同了...
我剎時間記起,許久前忘了從哪本書讀到的話,大抵是這麼說的吧: 原諒,不是放過別人,而是放過自己。我猜想、也希望Lee的再度離鄉,終究將會是一個,放過自己的、心的新起點。
PS: 喜歡片尾響起的--Chérubin: Lorsque vous n'aurez rien à faire (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作曲家朱爾.馬斯奈之歌劇作品【雀魯賓: 當你甚麼都沒做】)。這部片中其實穿插不少古典曲目,對融入故事情節與映出幾個要角們的內心起伏,有著妙不可言的加分效果...
(後記: 【海邊的曼徹斯特】在2017年第89屆奧斯卡獎上,得到「最佳原創劇本」獎--這是令我最感開心的一刻! 這部電影的劇情、台詞,我極愛。在好劇本月來越難得的線今與往後,劇本獎誰拿,更促使我加倍關注。所以,當我看到寫下這個劇本、同時身為此片導演的Kenneth Lonergan領到這個獎時,心情是比看到最佳男女主角的頒布與上台領獎,還要激動與高興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