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20519-153521  

(變髮前一刻。)

 「很常變髮型喔!」這是有些朋友對我的印象之一。

    也許真的比大多數人勤快一些,對於髮型的改變-微調整、大改造,反反覆覆;及肩、露頸、盤髮、小馬尾、打薄、不規則、旁分、中分、瀏海、大波浪、直線條、挑染、深褐、橘紅、烏黑… 幾乎就剩小平頭跟剃光頭沒試過而已。

    改頭換面、從頭做起、變「髮」圖強… 很多時候,在一個心情不對勁,幾番念頭轉不過來、但又明知非轉不可的當下,我選擇換髮型,幻想自此換個腦袋、變個長相、接下來的日子肯定不一樣。

    距離上次換髮型,已是半年多前-去年十月那次變髮,不單是造型大改、連造型師都換了人。第一次嘗試中分、重溫許久沒燙過的大捲熱燙,從簡素無華的旁分學生頭、變成熟女風情的浪漫大捲。IK介紹給我的造型師,擅長中長髮的大改造,燙髮功力十分了得,全程不假手助理、從頭到尾親手處理的服務深得我心。動作謹慎、每一步手續都紮實誠懇,人也非常溫柔謙和-可惜她也許就是太好了,所以太難booking,提早三週到一個月約她,一點都不誇張也不為過。

    在她之前的造型師,儘管剪功明快老練,但一人handle工作室的這位大姊,熟客太多,還沒上幼稚園的年幼孩子也得帶在身旁、邊工作邊看顧。常常同時穿梭在兩三個客人的頭頂與孩子之間、容易顧此失彼。還常和相熟的客人八卦過了頭,拿剪刀或上髮捲或執吹風機的手,因為聊的入神而懸在半空中伴隨說笑聲停格,把其他人的頭-包括我的,晾在一邊。所以我才決定換人…

    回想起來… 我頗常換造型師。五月倒數第二個禮拜六,約了一個新造型師、又想換個跟去年十月不同的新髮型。

    很少給男造型師處理頂上毛髮,這一次的合作,分外新鮮。

    新鮮中又帶有很多熟悉,多少沖淡初相識時難免的陌生。主要一部份來自於我們共同認識的人、同時也是介紹我來給他整頓頭髮的朋友。他問介紹人跟我,是如何、何時認識的… 這一問、我一想,才驚覺我跟「介紹人」認識應該起碼有十五年了… 沒算錯吧?!我認真繼續回想、扳扳手指(我的記性很不錯、但數學很不好哇!)、真的,這麼久了。

    「所以妳們很瞭解彼此囉?」他一邊研究我的頭髮一邊問,這個大哉問,大到我一時無法當機立斷的回答。但也開啟了我對這位仁兄,本身應是喜歡研究、觀察人的發現;也開啟了我們的話匣子。似乎,作美髮這一行,多少要有這樣的本領-搞定客人頭皮上的髮絲前、得讀準客人頭皮底下暗藏的種種,讀的越準、越能抓住客人的性格、好惡、脾氣、情感、氣質… 之類,找出合適客人的style。

    這一點,他作的極好。「其實,第一眼看妳可能會感覺妳是嚴肅的… 但是,其實妳健談、活潑、有想法、而且愛分享。應該要把可愛的那一面,show出來。」我一直擔心,完全不相熟的人如他,會把我常被冠上、也很怕聽到的形容詞「有威嚴、精明幹鍊、堅強、強勢…」也搬出來放在我頭上,沒想到,他說了一串他對於我的觀察,沒有半點強悍、能幹、威嚴等字眼,我大鬆了一口氣。

    髮型,到底是要強化一個人予外界的第一印象?還是要露出一個人不為外人知的潛在真性情?新合作的造型師,給了我一門值得細細思考的、人性功課。或者,更直接地說: 你,想要藉髮型,讓人認識表象的自己?還是骨子裡的自己?

    表面如皮毛,卻能透露出一個人真實的本性或潛意識-若有這樣忠實反應內在聲音的髮型,你會義無反顧地頂著它嗎?

    後來,介紹人問我滿意否?我說滿意啊,我身邊看到新髮型的人也都滿意呢。還有人說從背後看我、會認不出是我,但正面一看,又覺這新的style很適合我,哈,這倒也符合了我個人想搞一點小神秘感、卻又不希望跟人太有距離的想望。

1337438956874

(左上的「變髮後」與右下角「變髮前」,比一比,是否和顏悅色許多?!)

    介紹人說,她曾問過這造型師,美髮這行對他的意義是? 造型師答:「是一個和別人交流的媒介」嗯,若有人問我,那麼樂此不疲換髮型連同造型師都換了是為哪樁?我想我會說出與這位造型師,相同的答案,一字不差;也許再補一句「是一個不斷了解、省視、尋找並展露自己真正個性與聲音的機會」吧。

      頂著新髮型的第二天,去看了一場不容許自己錯過的電影。好久沒看一向很喜歡的法國片了,加上推薦者眾,又加上上映多時恐怕就要下片了,唱完一攤熱熱鬧鬧的KTV後,就獨自一人跳上公車急赴國賓長春,幸運趕在開演前買到距離適中又靠走道的好座位,準備好好欣賞《逆轉人生》。

 

    觀看之前,只聽來了「配樂好聽」、「演員很會演」、「情節感人」的推薦語。這樣很好,沒帶著太多預設立場去觀影,應該可以品味出更多更深刻的、專屬於自己的心得。整部電影節奏明亮輕快,不拖泥帶水、易懂,沒有某些法國(藝術) 片的迂迴晦澀,卻又不失法國片獨有、不全然商業導向的不媚俗風格(我想是法國人性格使然,影響他們呈現事物的基本調性與質感,再大眾化的東西,也不至於流於俗氣)。賞心悅目的場景、道具、音樂、美意識等細節的堅持,有;眾角色們(特別是兩大要角-癱瘓富豪菲利浦與黑人看護迪斯之間)字字珠璣的對白,能讓絕大多數觀影者一聽就明暸並感動的幽默與感性,也有。 

    為了不爆雷給還沒看過電影的人(我堅持不輕易爆雷是美德),我想把重點心得的抒發,放到片子的最結尾-真人實事改編的本片,故事中兩大要角菲利浦與迪斯,在真實世界中確有其人;全片最末,小露出了這對主僕(真人)在海邊,頸部以下全癱的菲利浦坐輪椅叼著煙、迪斯則站在輪椅旁緊緊陪伴的畫面,那一幕雖很短暫、沒有兩人的聲音交談、兩人表情淡淡靜靜地貌似正一起望著海,看在我眼裏、想在心底,卻是難以言說的美麗又感動。他們,在意外的主僕關係之中,意外地逆轉了彼此的人生,此後,主人歡喜再婚重拾生命中的喜樂、僕人則脫離貧困與茫然無目標的人生變成了成功生意人,儘管再也不是主僕了,卻「仍然是很好的朋友」。

    我的記憶一下子跳到片子的起初,衣裝筆挺一絲不苟的菲利浦在豪宅裡「面試」著漫不驚心地像隻潑猴、一心只想領救濟金的迪斯時,菲利浦似乎發現了迪斯性格的特別之處,好奇心驅使自己想大膽試用他。菲利浦說不上理解(應該是完全搞不懂)、甚至不太確定能否接納迪斯這個人。即便兩人的世界天差地別、背景與個性更是南轅北轍,菲利浦仍啟用了他,跌破眼鏡的義無反顧之下,就此將兩人生命送上逆轉之途。這推使我對友情重新定義-擁有很多共同點,的確能快速催生出一段熱烈的友誼;但,太相像的人,也許因為同質性過高,少了可以互相借鏡或幫補的機會,往往熱情燒完了、或者各自的人生階段不同了、不見得作得了情誼永遠深長的摯友。反倒是,彼此間存在一些高反差的差異、總能截長補短的,較能一直走下去,不管之後各自的方向如何轉彎或變遠,心的距離仍然可以靠的很近-因為,他們永遠擁有彼此身上所不具有、卻又非常需要的特質,一直相互扶持,才能持續前進與完滿彼此的人生。

    人生是不算短的旅程-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回頭看看,還一路走到現在的真朋友,還有幾人?真正的朋友是否需要「多理解彼此」呢?以前的我,會說當然需要理解呀,知道越多越細代表感情越好吧;但現在你問我,我的答案是未必、甚至不必。友誼的深厚與長遠,不必然得全建立在理解,而是更需要建立在相互欣賞、學習、扶持、成長與分享的許多片刻,一直以各種形式存在自己心中、陪在身側、理解並接納彼此的每一個變與不變、同與不同。這樣的人,可能就近在眼前與你面對面、也可能在出現在電話線上、在臉書的回應上、在email的往返中、在記憶裡、甚至在自己徬徨或膽怯的時候,堅定的朋友或親人,會以曾經激勵或幫助過自己的種種姿態,在自己心海浮現出來,變成一種無形但可供信靠的力量。

    回想新合作的造型師問我的那個大哉問,我想,在電影裏,我找到了答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逆轉人生
    全站熱搜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