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週末窩了一陣子的永康街「地下階」,一連翻看了多本鉛字印刷的老書之後,我開始很認真地尋覓鉛字在我生活角落裡的,可能出沒的蹤跡。隨手從書架挖出一本爾雅出版的《春天該去布拉格》,1994年出版仍是堅持用鉛印呢!在鉛印開始衰落的90年代初,這本可算是一本「末代」鉛字書了。
鉛字印刷成的書本,看起來不單是一本書,還有藝術品般的存在姿態-在這個早已習慣電腦排版的時代,鑄字是沒入夕陽西下底的蕭條行業、鉛字印成的書刊篇章,假以時日也許就像幾百幾千年前的書法或甲古文龜殼,被人當成藝品古董一樣地檢視收藏。
當生活中的一個習以為常,變成絕版藝術,是一種心酸的沒落,還是一種飄飄然的昇華?
我終於知道,為何現在的我買書,對略呈粗糙的紙質很偏執地喜歡-因為我莫名迷戀手指划過書頁時那不平滑的摩擦,那種觸感,類似用指尖輕撫鉛印書頁不甚平整的凹凸… 這意外地,讓翻閱書頁的每一瞬的時光,每一段字句給我的感動或涵養,更有存在與記憶感。
鉛字產生的視覺極有份量,那是壓印時的力道透過被鑄刻成各種文字、符號與圖案的鉛塊,在紙上留下一個個三度空間的立體印記,「盡力」造成的穩重。鉛字給我的感覺,穩重、誠懇、老時光老精神的深刻與執著,雖然以鉛字排版印刷,緩慢而急不來,早已跟不上當今快死人不償命、且追求視覺衝擊越多變越好的時勢所趨;但鉛字印成的文字讓我慢下來,更專注於逐字逐句地閱讀,我實在很難解釋鉛印的字,為何於我會有這樣的魔力發酵…
或許是因為… 唯有鉛字有辦法力透紙背,堅實地躍然紙上與眼前,正著看、反著望,都是清楚與深刻…鉛印的過程,歷經字字皆認真被鑄造、被小心翼翼地排列成版的漫漫艱辛,也許這分身世與性格,把作家創作的文字的每一分價值,做了更恰如其份地凸顯。那些得來與取之不易的,變成藝術般地被欣賞、被留住;反倒是現在網路媒介上不斷冒出、以電腦飛快打出的文字,容易看卻總是留不住,或許、根本也就沒有一絲,留下來的價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