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這是座城市花園,一座讓高樓大廈構成水泥叢林的城市、也有可以讓陽光空氣花樹和水等自然恩賜交織共生、使得活力十足的自然之美能健康自在地於城市裡呼吸與存在。我很羨慕諸如東京、或者西方的比如倫敦等生活繁忙緊湊的先進大城市內,建設樓房或道路之餘仍可堅持留幾塊大面積當作公園或綠地,不像台北,雖也有幾座公園或植物園,卻較缺乏美意識的規劃,走起來看過去總覺得少了甚麼。
Yebisu Garden Place的緣起,得追根溯源至百餘年前的明治時代-西元1889年,於今已然聞名日本海內外的Sapporo啤酒株式會社之前身「日本麦酒釀造會社」發跡於此地,其「惠比壽啤酒釀造廠」也在此地竣工;在當年周遭放眼望去盡是農舍田地的純樸惠比壽,這間工廠即以現代化十足的建築造型現身,是個令人過份驚豔的大膽而突兀的創新存在。隔年(西元1890年),這間新奇的工廠,在遠道來自德國的釀酒設備、與取經自德國的啤酒釀造技術挹注下,終成功地釀出了濃厚德國風的「惠比壽啤酒」,不知該說幸運還是所謂的「時事造英雄」,惠比壽啤酒趁著當時進口啤酒漸趨不佳的市場反應,推出後躍升為當時啤酒業界的頭號紅牌,仿冒品也順勢而起。就算公司名稱更改為「日本麦酒株式會社」,仍舊樹大招風地止不住不少仿冒商標,引來好幾樁商業訴訟的官司呢。
在打完「日清戰爭」(也就是我們在歷史課本都讀過的第一次中日戰爭-「甲午戰爭」)這場改寫歷史、讓中國滿清政府割地賠款遁入衰頹弱敗之運、也讓日本在遠東地區強勢崛起的戰役後,這間啤酒釀造公司暨釀造廠事業益發蒸蒸日上,當時現有的廠房面積與規模於是到達不擴充不行的吃緊窘境。帶著大發利市後得來的資金,釀造廠擴大腹地與廠房,惠比壽車站的興建,其實也可說是為讓日本麦酒株式會社應付進口原料物資的運送以及讓貨物可順暢地出貨至東京各地,順勢而起的建設。惠比壽啤酒的榮景一路長紅到二次大戰前,紅到在1928年時,惠比壽啤酒(恵比寿ビール)這響噹噹的啤酒金字招牌,一度竟變成街名。
不過這樣的光景在日本二次大戰戰敗、廠房在一場空襲後毀壞後一度倒地,直到戰後城市重建經濟起飛,才又漸入佳境。不過到了1980年代後,都市環境的相關規劃規章的改變,使得工廠在都心的存在去留成為問題,公司幾經思度,決定在1985年正式將工廠移出到千葉線,並開始在此區塊運作一場改頭換面的都市再開發計劃-歷時多年的重建後,此區大轉型為我們如今看到的模樣,成為定調為「水與綠的街道」(水と緑の街)的Yebisu Garden Place。在這裡,後來從「日本麦酒株式會社」再度改名成Sapporo株式會社的業主,不但公司總部仍座落於此處、亦不忘本地將見證百餘年啤酒霸業起落與繁華的麦酒紀念館開設於此。另外還有空間設計與商品構成偏向歐風的惠比壽三越百貨、各式新銳現代美術作品展覽頻頻的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展映電影支支風格獨具的惠比壽花園電影院、TSUTAYA書店…都在此營業群聚,形成一個讓城市人可同時滿足綜合以消費、餐飲、休閒、藝文活動…的去處。
向晚的無限美好黃昏,秋日的微暖金光混著微涼秋風吹拂閒適逛街、喝咖啡、遛狗、看表演的人群。我在其中遊走,一邊走一邊看、也一邊感嘆…甚麼時候,在東京,有六本木之丘與惠比壽花園廣場;在台北呢……有朝一日,也能有塊這樣的城市聚落,自然又繁華,可以讓人們舒暢滿足地遊憩、開闊身心眼界並同時忙裡偷閒、修養生息的處所嗎?(惠比壽系列‧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