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M要換工作,她一如眾多求職者、多方投遞履歷,企望發揮所長的下一個棲身之所,規模有大有小、歷史有長有短、也各有各的習氣性格;M近日獲得我目前所在的公司一個公關職缺面試的邀約,一向對我公司品牌有嚮往的M,心情自然雀躍。但她身邊的一些友人卻勸她別去,理由是-「錢很少事很多啦!福利又不好!不值得!」云云。
 
   M告訴我,在此之前有接到過一個小公司行銷職務的面試通知,因為是較小、聽也沒聽過的公司,難免有點不安的她,詢問身邊友人們是否對這公司略知一二,一些自稱知情的朋友告訴她-別去,老闆人不好,公司不好,不要試啦…那麼這下可好,終於接到知名大企業聯絡她來面試了,結果一樣被朋友們「勸退」,聽入耳的盡是一些叫人幻滅的風評,M於是不免迷惘了,發出「到底是怎樣呢!?小也不好、大也不怎麼樣,那到底怎樣的公司才會好、才是可以去待的?」這般的徬徨喟嘆起來。
 
   M在線上敲了我,問起我這個「當局者」,也許她會覺得我的說法較為真切可靠吧!畢竟我不必靠「聽說」、靠自己在其中工作的親身體驗所說出來的心得感想,才最貼近真相。
 
   我說,妳朋友們所指的「不好」,不外乎是指向老闆、工作內容與報酬是否成正比、福利制度等等;但,他們所站的角度、個人對「好」的定義標準是甚麼,決定了他們要如何界定一件事或一個人「好」還是「不好」。他們是他們,各有各的理想與堅持、個性與脾氣,於是心裡那把判好壞的尺,下手丈量時的姿態與角度也跟著不同,起碼跟妳就會有些許出入了…這樣一來,旁人口中的好壞,是否能成為套用在妳身上即能屢試不爽、攻無不克的萬能公式?
 
   聽的越多、想的越雜,心、就會越亂,亂到一發不可收拾、一點定見與結論都沒有。很多事與人的好壞對錯,都留待自己親自面對相處,從試著從陌生到熟悉、乃至一段時間幾回合衝突磨合,直到摸出一套生存相應之道,才有自我評判好不好、對不對、進而決定要繼續還是離開的資格;工作,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向心煩意亂的M打了個比方:如果妳朋友用鴻海、台積電的薪資待遇或福利當標準,來觀看當下許多的工作與公司,那他肯定失望、絕對會欲求不滿。但如果他角度360度反轉過來,那他可能容易感恩滿足、身心自在、春城無處不飛花。如果要論老闆、主管、同事的好不好,那根本是不值得一論的,工作場合中,人與事最大的不變就是變,今天妳看某人或某事順眼如意、過一陣子可能就會不屑一顧或心生憎惡…在職場上,職務內容的升降變動、人員的流動來去、事物的起伏變換跟呼吸心跳一般自然尋常,沒有永遠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只有每一個想定奪好壞與去留的瞬間-那一瞬間的妳,到底想怎麼看、怎麼過的問題。
 
   M說我講的最中肯,從不像她的其他朋友,一味地急澆冷水或猛灌迷湯。我想,其實世間萬事很簡單,因為沒有凡是是絕對的,所以面對所有一時解不出的問題,千萬不要忙著下結論。別人的話,可以參考但不需百分百地相信與跟從。只有自己才最有資格問自己-這樣作對自己到底好不好。千萬別把這個回答的權力,全權交付給旁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