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Lily Franky三年前寫出一本半自傳式的小說《東京鐵塔: 我和老媽、有時還有老爸》,隨後順暢銷之勢,被翻拍成電影與電視劇後,東京鐵塔之於東京裡東京外的人們而言,身為一個城市指標型精神象徵的意涵,似有增無減地更加深刻。
大抵一般嚮往遨遊全世界的旅人們,若是想到將旅行的步履眼界,拓展到世界知名的「鐵塔」類,無一不期望,務必在自己有生之年裡的旅行地圖上,在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打上一個到此一遊的記號。而東京鐵塔,並非大多人提及世界知名的"鐵塔"時,會被率先不假思索而喊出的名字。
為甚麼這樣呢?身形比艾菲爾鐵塔略高(東京鐵塔高333公尺;艾菲爾鐵塔高320公尺)的東京鐵塔,從1955年正式建成並開放參觀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獨立鐵塔。我個人以遊歷過的經驗比較,感覺是鐵塔的周邊設施與氛圍出了落差--東京鐵塔附近不若艾菲爾鐵塔有各式名店餐廳林立的香榭大道、然後直通恢弘壯麗的凱旋門,浪漫情調與歷史情懷兼容並蓄的獨特魅力分外誘人;再者東京鐵塔歷史不若艾菲爾鐵塔悠久、又是刻意仿造艾菲爾鐵塔設計建構的,或許就這麼被多少「比下去」了。但如果了解東京鐵塔建成的緣起,所牽動進而象徵出的是,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投降戰敗後,以被擊潰的國家民族信心,於一片荒蕪頹敗中力求轉型與重生,知道這樣的緣由後再去看這座鐵塔,感受便有所不同(關於東京鐵塔之於日本的特殊時代意義,其實可從近年一部拍了兩集的日本電影《幸福的三丁目》續集的片首,略窺知這一段歷史)。
老實說,登上過兩次東京鐵塔,印象是已顯老舊、乏善可陳的電梯與展望台設施,莫名容易教人頗感失落。這一次,選擇地理位置恰巧可與它相對的嶄新高樓: 六本目之丘(Ropponki Hills)的第52樓展望台,重新看它一回。
六本木之丘,堪稱日本近年最大規模的都市再開發計畫下、令人驚豔的新氣象與新形象,建構與誕生至今不過五年。比起年過半百略顯老態的東京鐵塔周邊,六本木之丘,尤其是其中最富代表性、於內部空間於建築外觀都挺拔簡約而充滿現代感的摩天大樓:森大廈(森ビル),真是個朝氣勃發的新生孩子。電視台、公司行號、餐廳、美術館、各式商家、住宅區在這裡共存共榮著,形成一個嶄新而繁龐的複合聚落。一般觀光客如非長期滯留,根本不可能一窺六本木之丘的「全貌」,就連我在東京起居營生的日本朋友們都說,六本木之丘這一個大區塊是諱莫如深的存在,是個逛也逛不完走也走不盡的地方呢。旅人如我,當然不奢求貪心非得要在此「深入」感受些甚麼,我選擇買張1500日圓的combination ticket,索性跳過根本不知從何逛起的眾多店家,直攻52樓,置身360度平面的展望台,在裡頭貼著落地窗轉一圈等於將東京看完一大圈;順便憑票踏入心儀許久的森美術館,讓前衛的現代藝術衝擊與顛覆自己的感官與思緒、同時感受美術館細膩高水準的空間設計。
這展望台意外地好適合像我這樣獨身旅人靜靜地自在悠遊。 一個人握著相機、轉著眼睛、緩步順著落地窗的圓弧路線、對照隨票附贈的地圖,不必導覽就可輕鬆比對得知窗外映然眼前的,是東京的哪一區塊。就以接近新橋、虎之門一帶的東京鐵塔為圓形路線的起點,接著可遠眺到彩虹大橋、連接著台場,繼續走著可陸續看到銀座、品川、澀谷、原宿、新宿…一邊對看著密麻麻的街道與樓房與人車與細微到看不清的許多其他所交織出的城市景色,一邊細數著這些年來,在東京各區塊穿梭的旅行蹤跡,還有曾經在旅途上並肩前行的那些人、那些因一同驚喜或新奇而歡笑滿足的快樂、還有偶然的幾番怨懟幾絲驚慌幾許沈默…而今,就我一個人,走上這一大圈的同時,也完完整整地把曾發生在眼前這一大圈裡的過去,老老實實地在回憶的腦海裡重溫而翻騰了一遍。
我來來回回在這展望台走上了不知幾圈,每一圈、每一景、每一眼,都是眷戀。曾試圖用相機鏡頭去刻意記憶下展望台裡曾映入眼簾的種種美好畫面,但很多張都因為不夠寫真深刻而被我當場刪除。果然正如我私心的堅信著,世上最美好的視覺回憶,只會發生與存在於親眼目睹的那一瞬間,用畫的、用拍的都比不上自己用心用眼所看見的。只有這一張,是我隨意拍下、但效果意外地最為滿意的展望台一景--我尤其愛那個獨坐沈思的戴帽男人的孤絕身影,他的姿態、與當時沈靜的空間,所構成出的這鏡頭,在我心底永遠是鏗鏘有力的巨大存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