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約在年初吧,當我還在擔任雜誌採購時,一次與一位資歷頗豐的某雜誌主編討論著未來可能編輯的方向,照慣例被要求擠出些許新點子,我拾起桌上我那剩下不到一口就見底的咖啡杯,歪著頭晃著杯想了想,所謂的靈光一閃、洞燭機先實在很難啊!「LOHAS吧?!也許可以多談談『樂活』…」
 
    與我同桌的同事和那個主編稍微沈默了幾秒,我的同事面對我拋出的「建議」繼續發呆、那主編倒是還蠻賞光地從短暫沈默裡迅速回神。「LOHAS呀…,這個我知道,但是…」我也不寄望她會對此反應些什麼,反正我早已從他們的木然表情與遲緩吞吐的出聲,知道這當下注定是個不怎麼樣的發想。
 
    就像職場上--不分業種職別、到處可聽聞與經歷--多如牛毛的議而不決的無聊會議一般,我們的討論總是流於形式、莫衷一是、然後很自然地不了了之。但是很神奇的是,半年之後,LOHAS,中文被翻譯成「樂活」,與其英文原意"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恰好唯美又簡單地切實呼應,這個名詞漸漸開始在台灣出頭了,樂活的概念與態度,也悄悄開始打起了一定的知名度。
 
    其實會很早知道樂活,也是因為無意間看日本雜誌看來的。距離現在大概至少一年多前就看到這個源自歐美的健康生活理念,開始在日本女性或生活類雜誌宣揚了。而那時的我也是捧著雜誌讀的朦朦懂懂,大抵要實踐樂活的人生,就是要盡可能摒除躁進匆促、放慢生活步調,忠實將環保概念落實在自己的食衣住行, 積極投入讓自我身心靈充實平和的課程或療法或旅行等等。
 
    這個概念已經為美國創造滿滿商機,將近230億美金的消費,都投注在與樂活相關的商品或建設了。這使我猛然以為,要活出如雜誌等媒體所鼓吹引薦的,輕鬆自在、逍遙寫意的快樂生活,最首當其衝的大前提,說穿了就是--要、有、錢!做舒體瑜珈、精油芳香療法、烹食有機食物、服用特製營養藥品…這些商品或療程大多所費不貲也要相當的時間方能完成;拒絕所有使用燃油排放廢氣的大眾交通工具,改騎單車或步行出入,這對大多數工作型態與地點都得離家很遠或很久或不定的人們而言、無非是痴人說夢的苛求;放逐與放空自己的自在小旅行,就更別提了…。
 
    我在納悶也許是歐美的生活形態本就不快,再加上他們比我們不認命--不情願受限與忍耐工商社會裡的壓力與躁進,致使他們更願意放膽勇敢追求更多自適自得的自由,造就他們自動早我們一步,擁抱樂活的人生。而長期習慣處在不講求生活美學與品質的我們,可以試圖了解、感染、欣羨這股風潮,但要全身被席捲而入,卻很現實地、不能單單只有一顆想接近的心而已。
 
    想要真正有格調有意義地悠閒,得要先有錢才行。要樂活以過,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