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挑戰高達近六百頁的小說: 事發的19分鐘(Nineteen Minutes),截至目前為止讀了快兩百頁的篇幅裡,感覺寫作節奏最讓人拍案叫絕、讀得欲罷不能的"第二天"這段篇章中,來自瘋狂掃射全校師生的殺手彼得的父親,所自創出的一套關於幸福的公式,引起了我更深一層的側目。
 
    幸福可以被估算嗎? 故事中殺手彼得的父親是個大學經濟系教授,常常在一堆繁複而別具深意的數字與算式理論中,窺探與思索經濟的微妙起伏。他把這股研究的熱誠與勁道,放諸於計算人類的幸福感,他是這麼自以為地算到的:
 
    H=R/E--Happiness=Reality/Expectation (幸福=現實/期望)
 
    也就是說,一個人幸福感的高低,取決於兩個維度:現實與期待。而現實如何,往往是人無法撼動、只能選擇被動地面對與承受的;因此期望的大小,就關鍵地左右著幸福指數的高低了。一個人期望值壓得越低,不管現實如何,以此公式算換得出的幸福感就會偏高;反之若一個人的期望越大,經不可逆的現實一除,所估出的幸福指數就會相對微小。
 
    數學基本常識裡,你我--當然包括故事裡彼得那身為經濟學者的精算專家,都知道在演算一到除式時,分子不能為零。但是,看著從小溫和內斂、略帶羞澀膽怯的兒子,竟搖身一變成身懷數把來福槍在校園裡殺紅眼不停手的瘋狂殺人現行犯,這個心碎不已而滿是震驚疑惑的父親,看著自己鳴鳴得意的幸福方程式,不禁開始思考,那個理論上不得為零的分子(期望),之於某些人的心目中(比如為了自己長期受盡同儕嘲弄欺侮、而爆發不滿不安的絕望情緒,痛下殺手要終結自己被欺凌的不平境遇的彼得--他的寶貝親生兒子),是不是真有為零的可能!?
 
    人是不是有可能完全不抱一絲期望過活? 或者,退而求其次--明明懷有滿腔理想與美夢,以此心態去不斷勾勒出期望的恢弘完美藍圖,靠著想像達成期望的幻夢為養分日復一日地活下去,結果被改變不掉的嚴峻現實,一次又一次地擊潰完滿心中期望大夢的信心,卻仍不甘心不氣餒地地縮小藍圖再面對...,如此反覆著,期望到底還剩餘多大塊的版圖、還留有多明晰的輪廓、自己還抱持多少不怕現實折磨的氣力...,幸福的方程式,是否還能算計出,一個可以讓自己心服口服的數字.....
 
    我還沒全盤看完,故事主人翁彼得之所以成為冷酷校園毒殺手這般境地的過程,不過才剛剛開始,就已先為他一手種下的果而心酸不止、不寒而慄。這絕對不是他想要的幸福指數,但是,殘酷的現實禁錮凌遲著他,被欺負捉弄的宿命從小到大如鬼魅般地糾纏他,這樣的現實,要怎樣數值的期望,才能算計出可以成為一個指數的幸福感呢?
 
    現實與期望,只能辛苦地相互牽扯拉鋸嗎? 甚或只能犧牲期望、屈就現實,只為得到所謂的幸福嗎? 成就幸福感,還有沒有其他的方程式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a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